摘要:
中国信息化武器从没技术、没资源、没经验到如今领先世界,仅用了短短几十年。而在这过程中,女性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从发射中国第一个自行研制的全惯性制导型号导弹,到编织中国“剑网”,超音速导弹东风-17面世,三位巾帼英雄上演让世界瞩目的中国“东风”传奇!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祝学军,导弹女神,东风-17导弹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弹道导弹专家。
出生于沈阳,毕业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地对地战术弹道导弹”的技术研究,第二代近程战术弹道导弹的研究,攻克了诸多导弹的关键技术,填补了我国多项技术的空白,成为名副其实的导弹女神。
祝学军主持设计的“大杀器”东风-17导弹,在70周年阅兵式上一经亮相,就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轩然大波。其独特的“钱学森”弹道可以实现飞行器在大气层内弹道改平,达到高超声速的滑翔飞行。东风-17最大时速预计能超过10至12马赫,射程为1500至2000千米,依靠其强大的突防能力,可以大大降低目前全球现有的反导拦截系统的拦截概率,毫不夸张地说现阶段没有一款防空系统能能够百分之百拦截高超音速武器。东风-17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传统弹道式飞行到助推滑翔式机动飞行的重大技术跨越。
祝学军院士是三代、七型地地战术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主持研制五个新型导弹武器,实现了我国地地战术弹道导弹从威慑到实战、从火力打击到侦打一体、从传统弹道式飞行到助推滑翔式机动飞行的重大技术跨越。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吴美蓉,冯・卡门奖(注①)获得者
推进第一个自行研制的全惯性制导型号导弹发射成功
将全数控系统引入中国航天领域,成功发射中国一号资源卫星。
江苏常州人,60年代初,吴美蓉被分配到国防部导弹研究院负责更好的让导弹飞。
她带领团队的取得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中国第一个自行研制的全惯性制导型号导弹。
20年后,时任中国新一代型号控制系统副主任设计师的吴美蓉,着手将全数控系统引入中国航天领域。成功推动CAMAC(注②)技术在战略和战术武器、运载火箭、卫星等20多个型号中应用的技术难题得以解决,节省了大量研发时间和上亿元的资金,使航天测控发射技术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上世纪90年代,年逾半百的吴美蓉作为资源一号卫星应用系统的总设计师,攻坚克难,于1999年成功发射,建立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并使之发挥出巨大效用。
如今吴美蓉已到迟暮之年,但她依旧活力四射,奔忙于各项国际合作事务,为中国航天和世界航天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古今争传女状头,谁说红颜不封侯。
李贤玉,导弹专家
火箭军史上唯一女将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贤玉是全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总师组成员,她花费六年时间,建成了战略导弹部队的“中国剑网”。让多种型号武器装备在同一作战指令下实施火力打击。
上世纪90年代初,军事信息化建设起步,26岁的李贤玉承担了首套自动化指挥系统研发中网络设计和实时传输两项任务。潜心思索,请教专家,李贤玉拿出的网络设计方案让老专家们既震惊又赞许。无数个昼夜,攻坚克难,编写程序,修改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数年,李贤玉参与研制的二炮首个指挥自动化系统成功面世,让二炮部队从口令式的靶场模式作战向信息化作战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
从设计到实验,从生产到验收,研发一套高质量的野外信息采播系统要多长时间?半年?三个月?李贤玉和她的团队仅仅用了38天!封闭研发,夜以继日。从细求真,从严求实。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参数精益求精,住工厂,调试配套设备,联调检测……李贤玉创造了二炮装备研制历史上用时最短、测试一次成功的奇迹,受到军委总部和二炮首长的高度评价。这一系统在玉树抗震救灾、陇南抗击泥石流等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贤玉的每个科研项目都更加复杂,有的需要五六年甚至十年才能完成,从论证研制、反复试验、部队试用、反馈完善、定装交付到不断改进,围绕战斗力提升她似乎从来没有尽头。不仅如此,她爱才惜才,对年轻的科研力量采取言传身教、严爱结合的方式,先后培养和帮助了10余名年轻科技干部,其中多人已走上研究室领导岗位。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妇女解放运动以来,越来越多的优秀中国女性在武装领域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出伟大贡献。时值第110个国际妇女节,第97个中国妇女节,让我们向所有为“强国梦、强军梦”贡献卓越力量的中国女性,致敬!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开拓导航控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红宝石创投股份有限公司12-13号楼
联系电话:0551-62877962
手机:18911322695
传真号码:0551-62877962

在线留言
版权所有:开拓导航控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2014338号-1